搬到国外:这对您来说是一个选择吗?
移居国外:适合你吗?
“自由之地”这个词被无数次用来形容美国。
当然,这个词出自我们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的激昂歌词。
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个词如今却充满了讽刺——我们美国人看到自己的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过去几年里,逐渐被侵蚀。
无需有人提醒我们失去了多少。
从国家安全局的监视活动到联邦政府对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个方面的干预,美国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而不再是曾经自由的灯塔。
那么,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整体自由方面的表现如何呢?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自由”这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随着美国真正的自由不断蒸发,许多人已经移居国外,还有更多的人在考虑离开。
如果美国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或者发生经济崩溃,你会考虑移居国外吗?
你会在新家寻找什么?让我们看看在其他国家生活与在美国生活到底有何不同。
作为一个在过去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生活的美国公民,我有机会亲眼目睹在其他几个国家生活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与我们祖国的不同之处。
我遇到过许多为了自己和家人寻找更好环境而移居到欧洲的美国人。
例如,我知道一些有机农民在各个国家定居,以逃避美国孟山都主导的农业现实——许多欧洲国家都是无转基因的。
我还知道许多人选择在整体生活更安全、教育质量更高的地方抚养家人。
我认识的许多移居国外的美国人目前都过得很幸福、很繁荣。
但也有一些人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决定还是喜欢家乡的生活。
欧洲怎么样?
我主要访问了欧洲国家,包括西欧和东欧的国家,如荷兰、法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以及其他许多欧洲地方,有机会体验了至少十几个不同国家的日常生活。
尽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习俗,但有一些共同点似乎与美国不同。
我目睹的最令人惊讶——也许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差异之一是,在我居住和访问的大多数地方,警察的存在感很少——我是说这是一个好的方面。
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关于德克萨斯州,我可以说的是——特别是在我通过在美国国内外旅行获得了更广阔的视角之后——在许多方面,它就像一个警察国家。
从以盈利为目的的监狱系统(奖励那些负责监禁的人)到当地警察部队、治安部门、德克萨斯州巡警、德克萨斯州游骑兵和边境巡逻队(更不用说在背后潜伏的所有其他联邦机构)的普遍存在,德克萨斯州已经成为一个有点可怕和压抑的地方。
德克萨斯州是一个有些极端的例子,但从我的经验来看——我也至少在40个州旅行过——美国已经成为一个警察和罪犯的国家。
如果你不是警察,那你很可能就是罪犯——或者至少在当局眼中是潜在的罪犯。
奇怪的是,与美国相比,几乎任何欧洲国家实际上都是一个更危险的地方。
除了小偷小摸和扒手,欧洲的城市比美国的城市要安全得多(有一次我在布鲁塞尔火车站被小偷偷了笔记本电脑,这些罪犯大约十岁,当我转过身去一秒钟时,他们就偷走了我的电脑——但这是我十年来在这里生活和旅行中唯一一次遇到问题)。
以下是一个例子,说明在国外,警察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多么不同。
当我刚搬到欧洲时,我住在荷兰,在到达阿姆斯特丹几天后,我看到一个当地人和一个警察为了一张停车罚单发生了争执。
这对我来说非常有趣,因为那个警察和那个女人的肢体语言与你在美国类似情况下所期望的完全相反。
很明显,那个女人并不害怕自己的头被砸到汽车引擎盖上并被戴上手铐——就像在美国,当有人犯下激烈地与警察争论的错误时,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一样——而且很明显,那个警察觉得有义务听那个女人说话。
就好像那个警察明白他只是人民支付工资的服务员!
公平地说,荷兰警察是欧洲最不腐败的警察之一,但总的来说,我能够在欧洲各地生活,而不必担心我会被警察随机和定期骚扰或恐吓,这比我在美国——特别是德克萨斯州——所能说的要多得多。
如果你选择留下来为你被剥夺的权利和自由而战,我向你致敬并支持你的努力。
当然,许多人永远无法忍受离开他们的大家庭、朋友和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
但我也要请你理解那些更愿意在其他地方寻求不同生活的人——在那些孩子们可以在更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有更好的学校,以及至少在相对意义上仍然存在个人自由的地方。
如果你的生存实际上取决于离开呢?
国外更安全的地区
考虑在其他地方生活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免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影响。
美国经常遭受极端天气的影响——龙卷风、飓风等。
西海岸的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地震的严重威胁,更不用说福岛灾难的辐射影响了。
与美国相比,欧洲和其他许多地方在这些类型的威胁方面提供了相对的安全。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许多人希望逃离转基因生物和其他现代美国人面临的问题,如儿童过度用药、大型制药公司的影响、强制接种疫苗、垃圾食品文化等。
让我们就这些以及移居国外的任何其他方面展开一场辩论。
我欢迎你的意见,并期待一些热烈的讨论。
引用:https://www.survivopedia.com/relocate-abroad/
原文: https://www.tttl.online/blog/173657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