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状态的警告信号--你预见到了吗?
无政府状态的警示信号——你看到了吗?
“无政府状态”这个词会让人联想到被敌对军阀争夺控制权的第三世界国家。
然而,无政府状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从定义上讲,内战就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因为任何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社会都是政府失去控制的社会。
它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无法无天表现出来,即使没有政府的完全崩溃。
为了使政府能够运作,它们必须能够控制社会。
无论是通过恐吓战术和霸凌,还是通过公正的法律和权威体系,政府必须能够预测社会成员将要做什么,并将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富有成效的方向。
当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种能力,无政府状态就开始了。
美国独立战争就是一段无政府状态的时期。
我们勇敢的先辈们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建立了后来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
英国对此的反应是派遣军事部队去镇压叛乱。
有一段时间,双方都没有完全控制权,人们只能自己管理自己,直到革命者赢得自由。
虽然这类革命似乎总是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有一些迹象表明它们即将到来,就像有一些迹象表明政府正在失去控制一样。
你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
当我们看到许多这些迹象同时发生时,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国家正在走向无政府状态,即使它们可能还没有处于革命的边缘或社会的完全崩溃。
供应短缺——当人们很难获得他们日常生存所需的东西时,他们很可能会愤怒和暴力地做出反应。
这在阿根廷金融危机期间发生过,数十万人走上街头抗议。
其中许多抗议活动演变成了暴力行为。
犯罪率上升——政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护人民。
这是通过各种警察部门和法院系统来体现的;逮捕、审判和监禁威胁社会的罪犯。
当政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些罪犯时,就会鼓励其他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高失业率和贫困——吃得饱、穿得暖的人不太可能起义,而饥饿和愤怒的人则不然。
当政府不能创造一个为人民提供经济和物质保障的环境时,他们的愤怒就会以违抗和无法无天的行为爆发出来。
政府忽视公民的意愿——当政府停止关注公民的需求和愿望时,人民就开始疏远政府;与它“离婚”。
反抗一个你不觉得是你的或者你觉得不在乎你需求的政府很容易。
金融不稳定——一个国家的金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照顾自己和家人基本需求的能力。
不提供金融安全氛围的政府是在忽视人民最基本的需求。
阶级和种族战争——当一个社会变得分裂时,人们更有可能相互对抗。
这可能会演变成不同种族或阶级之间的低水平战争。
如果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可能会导致种族灭绝。
警察暴力——警察的人数总是比公民少。
当警察感到被他们发誓保护的公民威胁时,他们往往会以侵略性和暴力做出回应。
只有当绝大多数人不参与任何社会动荡时,警察才能控制人民。
当警察被持不同政见者人数超过时,他们不得不采取更暴力的控制手段,这很容易引发公民的报复。
对当选领导人缺乏信心——虽然总有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反对当选领导人,但当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对他们失去信心时,他们就不再倾听和服从。
政府资金不足——如果政府管理经济不善导致政府收入开始减少,就会导致政府服务削减。
通常政治家会通过增加税收来应对,尤其是对中产阶级。
最终,人们会找到不纳税的方法,进一步减少政府收入。
法律失去意义——当政府停止遵守法律时,它向人民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他们也可以停止遵守法律。
没有法律来保护我们,我们就离无政府状态只有一步之遥。
重大灾难——任何重大灾难都可能瞬间引发无政府状态;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灾难。
众所周知,瘟疫曾经引发过这种情况。
无政府状态不一定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开始的。
通常,一个社会随着政府逐渐失去控制而滑向无政府状态。
政府可能在技术上仍然存在并运作,但被绝大多数人口忽视。
随着这种情况的增加和政府影响力的减少,其他人介入并试图接管。
虽然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是无政府状态的先兆,但最大的危险是当你看到它们中的一个或多个同时作用时。
这个页面上的迹象越多,一个社会就越接近陷入无政府状态。
如果你在我们的社会中看到任何这些迹象的发展,请使用下面的评论表格说出你的想法!
关于作者
比尔·怀特(Bill White)是《征服即将到来的崩溃》一书的作者,他曾是一名军官、制造工程师和业务经理。
最近,他离开了商界,在美墨边境担任跨文化传教士。
比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名生存狂,当时国家正处于冷战后期。
他决心如果华盛顿决定按下核按钮,他就前往科罗拉多落基山脉。
虽然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但比尔在那个时候获得的知识并没有消失。
他现在致力于教育他人了解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做好准备应对这些风险。
你可以通过editor [at] survivopedia.com给比尔发送消息。
你可能还喜欢的文章
《朝鲜局势现状》
《朝鲜威胁成真》
《贫困史》
《梅里克·加兰德是否应该取代斯卡利亚进入最高法院?》
引用:https://www.survivopedia.com/anarchy-signs/
原文: https://www.tttl.online/blog/1736573983/